主治項目

A癌症免疫療法

  癌症是一種症狀,是致癌毒素誘發細胞病變而產生的「症狀」。蓄積體內的毒素是病根,當修復營養素相對不足導致免疫低下或加上遺傳上保護力差時,這個「症狀」便會出現,因此,即使將惡性腫瘤徹底研究到分子的等級,發展出許多昂貴的化療或標靶藥物,或設計出定位精準的加馬刀、光子刀照射,所對抗的是終究是症狀,不是病根。若病根未獲解除,一旦免疫低下,症狀必然再度出現。因此,【中西醫整合功能性治療及各種高劑量營養素來協助癌症病友

任何生命之所以能夠生存,茁壯以致繁衍,都必須依靠有利的環境,當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受到重大破壞時,任何物種都會消失。同樣的道理,切斷癌細胞賴以生存的環境,讓癌細胞無法吸收到應有的養份,癌細胞自會凋亡。癌友身體陰陽五行失去平衡,造成虛火上升,能量流失、動力失調、病程下降。故需加速人體重要三大系統修護,分別為免疫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這三大系統同時強化,癌細胞即會因無虛弱身體依靠而自然遠離。

人類的免疫系統具有清除各種外來或有害物質的能力,相較利用手術、放療或化療等外力來清除癌細胞,免疫療法則是透過各種方式增強、活化病患的免疫系統,使患者利用自身的免疫反應來殺死癌細胞。取出病患的血液,在體外刺激、培養、活化或改造病患的自體免疫細胞,例如自然殺手細胞(又稱NK Cell)、樹突細胞(又稱DC細胞)或毒殺T細胞等,再輸回病患體內,增加免疫系統毒殺癌細胞的能力。

B中風再生治療

    現代人因大環境改變,長期經濟或生活上的壓力、不正常的生活飲食習慣,慢性病比例越來越高,舉凡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若未規則服藥控制,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形成血栓;中風就是因血管內的血栓脫落後,順著血流卡在腦部的小動脈,造成局部缺血及細胞壞死,使血腦屏障破壞,導致神經系統功能紊亂,造成急性肢體無力,甚至功能喪失。

    腦血管屏障(英語:blood–brain barrier ,BBB),也稱為血腦屏障或血腦障壁,在血管和腦之間扮演著一種選擇性地阻止某些物質由血液進入大腦的「障壁」。可限制像是氧氣、二氧化碳、血糖、水、荷爾蒙、病毒等奈米級的物質往返大腦內外,包括外泌體,能調節正常生理過程和應對急性腦損傷方面;亦可阻止某些物質通過,如蛋白質、外來的細菌和絕大多數的藥物,從而保持腦部穩定,使神經元能正常運作。

    研究結果顯示,除了 MSC衍生的外泌體,其他細胞類型釋放的外泌體,也有助於中風後的神經保護作用,外泌體因其獨特的特性,例如能穿過血腦屏障 (BBB)、低免疫原性和低毒性等能力,可以有效地攜帶多種生物分子通過腦血管障壁,在周邊血和腦脊液中循環,並憑藉其表面蛋白和脂質膜主動穿透大腦中的病變區域,促進神經突重塑、血管生成和神經發生,並增強中風後的纖維束完整性和白質修復,讓中風後大腦受損的認知、學習及記憶功能都有相當程度的恢復,換言之,「幹細胞外泌體」顛覆了過去「神經受損了就無法治癒」的困境。

C血栓預防治療

  依最新統計 2021 年之國人十大死因排序,心臟疾病(高血壓性疾病除外)為僅次於惡性腫瘤的重大死因,顯見提昇心臟疾病預防和重症治療課題,不容輕忽。

心血管疾病是動脈血管硬化狹窄的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狹心症、心肌梗塞)、腦血管阻塞、周邊動脈阻塞。人體血液循環系統中的動脈壁,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厚並失去彈性,加上脂肪攝取過高,膽固醇在動脈內壁形成脂肪堆積(粥狀斑塊),造成動脈狹窄,導致血管阻塞,使得血液循環受阻無法暢通流動,稱之為「動脈粥狀硬化」。

若動脈內的硬化斑塊因破裂引起血小板活化,大量凝集附著於血管內皮損傷處形成血栓,使血管在極短時間內完全阻塞,很容易發生猝死,這種狀況就是「動脈粥狀栓塞症」。

由於腦血管與心臟血管疾病的成因都與動脈血管的暢通與否有著重要的關係,因此動脈粥狀栓塞症會促成多種腦血管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受到影響之血管位置會決定病患可能是發生心臟病或中風等疾病,會產生相當嚴重的後果,尤其是同時患有糖尿病或曾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更應特別當心。

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種中度以上大小的動脈病變,當病情不斷擴大時,形成粥狀斑塊,使動脈管腔狹窄,且可能破裂形成潰瘍,進一步形成管壁血栓,當動脈變窄的部分瞬間被血塊完全阻塞,降低心臟輸血能力,導致心肌細胞因缺氧而壞死,病人會出現劇烈胸痛、心絞痛、冒冷汗等現象,醫學上稱之為「心肌梗塞」,也就是心臟病發作。當斑塊破裂而產生血栓形成的位置在腦部血管時,會造成流向腦部的血流阻塞,而導致腦細胞壞死,就形成「中風」或「暫時性缺血性中風」,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死亡率相當高。

D腎衰竭症候群

腎臟是身體內廢物及藥物代謝的重要器官,會發生問題,不只與年齡、遺傳有關,也與環境等因素脫不了關係,包括生活中的惡習如抽菸、嚼檳榔、水喝得少、憋尿等,或者也可能是飲食習慣、不當藥物使用等。當然,如果本身就有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等疾病卻未妥善控制或治療時,也可能引發慢性腎臟病。

因此,若想自我保護腎臟功能,除了高危險族群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痛風、年齡超過65歲、長期服藥、有腎病家族史,以及吸菸、肥胖等,必須定期追蹤腎功能外;一般民眾也要時刻提醒自己,維持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多喝水、不吃來路不明的藥物或保健食品等,才是最好的護腎之道

腎臟主要是負責過濾血液中的含氮廢物與過多的液體。每天過濾液體約160-190公升,其中大部分皆回收體內,約有1-2公升會形成尿液;研究顯示,在腎臟正常狀態下,尿液亦存在著外泌體,透過尿液的代謝,源自腎小球細胞的外泌體可通過上游的近端腎小管,並將訊息傳遞至下游的遠端腎小管上皮細胞,傳導腎臟不同區域之間的細胞通訊,透過受體間的信號傳導相互作用運送裝載特定訊息的外泌體特定基因片段。

 

然而腎衰竭病患若長期接受洗腎或腹膜透析治療會造成少尿或無尿的情形,於泌尿系統的外泌體細胞數量會大大降低,可以透過脂肪細胞取得外泌體,進一步刺激腎臟受損部位,透過其免疫調節、抗細胞凋亡和增殖刺激的特性,影響特定細胞的功能或活性,達到保護腎臟,使腎纖维化程度減輕,腎病病程得以延缓。